他也在2021年初出版的《非凡卓越》(The Exceptionals:How the Best Become the Best and How You Can Too)書中指出,提早發現專長並專注投入,並沒有什麼不好。畢竟有很多專業或技能,需要長時期的訓練跟累積,就像暢銷書作家葛拉威爾(Malcolm Gladwell)提出的「一萬個小時法則」。網球明星阿格西,4歲就開始打網球;特斯拉與太空探索技術Space X的創辦人馬斯克,10歲時就對電腦、運算有興趣,開始寫程式,12歲就做出以太空為主題的電玩;投資專家巴菲特也是11歲時就開始買股票幼稚園。
當然,培養專才不一定是為了成為明星、巨富。許多專業工作,像律師、會計師、醫師等專家,也有相對應、可以從孩子身上看見的天賦,即使我們不會看到一個法律天才,在12歲就成為智慧財產權專家。在職場上,也需要分工,各種專才都可有一席之地。
不過,曼塔特別提醒,即使孩子有特殊的天賦,也不代表要放棄所有其他的活動。雖然他在書中崇尚專才甚於通才,但仍認為孩子的學習與人生不要偏廢。只要多提供機會在孩子的特長領域建立更穩固的基礎,持續給他挑戰與精進,讓他持續保持興趣與動機、想要繼續學,支持他就好了Hong Kong PhD Fellowship Scheme。
無論孩子有沒有很早就表現出特殊的天賦,都要幫助他們拓展視野,培養廣泛、整體的認知能力,有機會成為通才。
在哈佛大學教授決策與管理的講師曼沙拉曼尼(Vikram Mansharamani)也在CNBC的演講中指出,將來能把不同的專業點串連起來的人,重要性不亞於在每個特殊領域節點上的專家脫毛學生優惠。
在他與不少企業的訪談中,就看見企業想要擁有專才,又希望他們能夠隨時應變、轉型。像是Google的招募主管海耶斯(Lisa Stern Hayes)就告訴他,他們會看重一個人的整體認知能力,甚過每個工作的核心相關知識。因為Google變化太快了,如果公司需要轉變,某個人卻只能、只會做原來的工作,很可能會無法在Google繼續有立足之地。